,国土总面积为39.2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6848亩,共有水库、坝塘8个,社区有8个居民小组、群众535户2088名,社区党总支下辖8个支部,共有东村、西村、老草凹、土白场、干河、菜子箐6个自然村、8个居民小组,群众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玉米、蔬菜和养殖猪、鸡等,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村改居社区,是原省级贫困村,2018年脱贫出列,2020年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1935年4月29日,红一方面军兵分三路从嵩明向西挺进,佯攻昆明,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和赢得了北上的战略主动权。其中的右路军在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带领下,从嵩明县城出发,经东村到寻甸与纵队会合,由皎平渡渡江。红军沿普沙河来到东村,在东村留下“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的宣传标语,在当地及周边产生了深远影响,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代代传承。在东村,还有胡如瑛等革命先烈,带领“嵩寻游击大队”为嵩明乃至云南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东村可以可以称为嵩明的“革命老区”。
东村拥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大石头水库为作为嵩明县唯一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东村地处大石头水库尾部,是嵩明的水源保护区,优质的水资源成为制约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一产“受约”、二产“受制”、三产“受束”,如何破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巩固东村脱贫攻坚成果,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既是当地群众民之所向,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
2021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嵩明县政协党组书记柴继红率政协委员及有关部门多次深入东村社区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对社区发展现状、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以及如何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等方面做详细调研。
(一)摸清基本村情。通过访谈群众、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探索东村社区6个自然村和8个居民小组的国土面积、人口结构、民族构成、文化特色、天气特征情况、经济作物、群众习俗以及党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信息,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谋划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掌握资源底数。通过认真分析东村社区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以红军长征过东村为主线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以“山水林田草”综合体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资源、以乡愁馆老旧物件展示为载体的农耕文化资源,整合分析发展途径、找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三)尊重群众意愿。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工作始终,积极掌握群众的所思、所盼,认真听取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关于建设村内文化活动小广场、发展产业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结合社区梳理出“需求清单”,有力推动了政协协商民主的深入开展,扩大了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拓宽了利益表达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得以充分体现。
(四)规范协商流程。一直以来,嵩明县政协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理念,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嵩明县政协2021年“协商在基层”工作要点,更好的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一是县政协相关专委会对嵩阳街道政协工作组进行业务指导,在平台搭建、流程设置、沟通协调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二是充分的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由街道办指导协商,社区两委负责协商议事议题征集、筛选和协商活动的组织,群众代表和相关利益方代表必须过半才能开展协商讨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同级党组织负责审核把关和推进协商成果运用,切实提高了协商实效。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东村社区实际,由嵩明县政协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县委统战部、县文旅局、县交运局、嵩阳街道、东村社区相关负责人和东村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参加协商会议。
会上,参会人员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表示:“东村社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深拓东村社区红色基因时代内涵,打造红色秀美社区必将成为东村社区发展的方向”。
此次会议,为东村整合多方资源、理清发展思路、积极申报多个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大政协委员成了助力东村发展的“智囊团”,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此次协商会议,还充分的发挥了委员优势,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参与协商工作。根据协商议题,选派有经验、有专长的政协委员参与协商议事活动,增强基层协商力量。昆明城市学院董事长张南红连续担任两届嵩明县政协委员,通过县政协牵线搭桥,昆明城市学院与嵩明县人民政府了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在张南红委员的率领下,委员们纷纷参与到“双助推”活动中,昆明城市学院充分的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为东村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东村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学院的帮助下,村道路两旁的墙壁上绘上了美丽的画卷,师生们共同创作的红军雕塑矗立在村口,成了红军长征过嵩明的网红打卡地。委员们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为东村建言献策,很多金点子都被采纳并实施。
同时,协商会议还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及政协委员广泛参与,选派机关干部姚凤珍到东村社区参与驻村工作,她与社区干部一同想办法、出主意,探索出了“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网格长+群众”的五级治理模式,把东村一至三组划分为21个网格,以月检查、季考核、年评比的方式,深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开展人居环境大提升竞赛。走进东村,路边随处可见执勤的“小红军”举着小号在向老百姓宣传“把鸡关起来,把狗栓起来,让东村美起来”,通过多轮协商,老百姓自觉清理了粪堆、草堆、拆除了旱厕,家家户户接通了排污管,栽花种草扮靓了村庄,如今的东村干净整洁,秀美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扶贫要先扶智,为了让东村的所有孩子都有学上,2021年嵩明县政协党组号召全体政协委员捐款5.3万元,资助东村社区9名贫困学生走进大学学习。委员们一届一届传递着正能量,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教育,希望能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符合发展形势。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途径,切实把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在东村大地;立足于嵩明建设昆明东部宜居宜业新城的战略定位,积极融入全县发展大局;认真分析周边镇(街道)、村(社区)的发展走势,做好横向融入;以讲好“红军长征过东村、水库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故事、传承“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三种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破题,编实“党建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提纲”。东村社区党总支积极找准思路申报产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174万元,建成70亩高原特色种植基地、30亩瓜蒌种植基地、100亩矮化苹果种植基地、1700平方米圈舍、1500平方米烤烟烘烤车间、30亩高标准番茄种植基地,在增强党组织“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群众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富裕。
(二)指明发展趋势。嵩明县广大政协委员热情参加到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中,切实架出了为民履职的“连心桥”,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村社区深入挖掘以红军长征过东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代表的农耕文化资源、以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在遵循“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湿地20亩,推进美化庭院建设,硬化村内道路1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60余盏,美化饰墙2700余米,制作竹篱笆绿化景观,建成了长2.5公里的红军长征体验步道,打造胡如瑛故居、军民连心廊、红军厨房、千年古井、嵩东小店等景观十余处,建成红色记忆收藏馆收集老旧物件400余件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互相交融,投入207万元打造嵩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县内外游客2万余人到东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锤炼,带动农产品销售以及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余元。东村社区先后创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美丽村庄、省级卫生村、市级党史学习现场教学点、昆明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科普示范区、昆明市“五星级”示范党总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21年,东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带动群众增收达35万元以上,实现一、三产无缝“接轨”、“农文旅”有机融合。
嵩明县政协从始至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遵循“到位不越位、搭台不包办”的原则。此次协商,嵩明县政协把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持续探索“协商在基层”工作方法,努力做到调研在一线开展、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协商、共识在一线形成,通过沟通协商、发挥政协智慧、汇聚各方力量,真正把协商议题转变成了暖心工程、民心工程,通过政协委员协商议事活动的开展,一件件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政协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协商在基层”工作赢得了党委政府支持和群众赞誉,广泛凝聚了力量,画出了最大同心圆,擦亮了“协商在基层”政协履职品牌。